傭金斷崖式下滑只是開始,監管重構加速業務蛻變
轉載。
魏以辰
“不盡狂瀾走滄海,一拳天與壓潮頭”,保險中介走過三十多年野蠻生長的歲月。一次次出手整治,一回回沉疴復起,到如今,個代狂潮消退,經代退居邊緣,渠道爭奪如舊。拉開大時代的背景幕布,一劑“報行合一”的猛藥,保險中介如履虎尾,商業模式亟待重塑,市場地位搖擺不定。
2023年開始貫穿至今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,在監管部門的機構序列之中,不再設立專門的保險中介機構監管司局。這是一種明示,也近乎一種宿命的必然。財產險監管部門兼管保險中介,保險中介市場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,新的監管體制又會怎樣打開一扇窗,引領行業開啟改革之路?
01 剪不斷、理還亂的昨天,保險中介該不該走回頭路? 世事如棋局局新。保險中介市場取消多數審批之后近十年間,以壽險業務為主的保險中介機構快速成長,泛華、明亞、大童等公司躋身頭部,業務規模可與中小壽險公司比肩;以車險等財險業務為主的中介機構賺到“快錢”,社會資本一度青睞;還有一些機構待價而沽,通過股權出讓賺取了豐厚收益。 問題如影隨形,索要高傭金、虛構中介業務、銷售誤導、商業賄賂、壟斷等灰色地帶和潛規則備受詬病,疊加人口紅利消退、消費者迭代、產品換型、平臺擴張受阻、市場亂象召喚嚴管,市場在狂飆之后陷入混沌狀態。 “先照后證”,后端機構監管模式不適配。市場準入改革后,社會資本先注冊成立保險專業中介機構,或在營業范圍中增加代理銷售保險業務,再向監管部門申領業務許可證;設立分支機構以及變更營業地址、名稱、章程、股東、注冊資本、主要負責人等事項,通過市場監管局自行辦理。全國企業登記系統中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多達2.8萬家,營業范圍涵蓋保險字樣的更是達到幾十萬家,遠超持牌機構總量。市場監管登記的寬松和金融監管的從嚴,兩個環節之間矛盾越來越突出,大大增加機構運營過程的不確定性,加重市場沉沒成本。 監管規制“陽春白雪”,脫節多層次的市場實際。監管能夠塑造市場,市場也對監管具有反身性。如果規章制度過于理想化,必然導致大家都無法“躍欄”,只好擺爛躺平;難以達標,只有應付規避。近十年保險中介機構數量規模暴增,但基本屬于極小微的市場個體,一人公司、“夫妻店”大量存在。以某省為例,年盈利10萬以上的法人機構占比僅20%,管理層人數超過2人的連5%也不到。所謂公司治理、回避輪崗、信息化管理等要求,這樣的市場主體不具備實施條件。 牌照幾度停供,加劇市場焦慮。一段時間,保險中介“一照難求”,催生了無形的二級市場,出讓價格水漲船高。據了解,區域性保險代理公司牌照轉讓費300萬元左右,全國性保險中介牌照轉讓費2000萬至5000萬元不等。曾有小公司股東自嘲,2012年出價5萬元四處詢價轉讓中介牌照,沒有人愿意接手,到2020年300多萬元轉出,十年慘淡經營,一朝賣牌賺錢,也不明白其中道理。 牌照炙手可熱,背景是市場準入收緊,更與盛行虛掛業務有關。保險公司掛到中介渠道的業務,大多數源于汽車4s店等無資質企業,保險公司無法對其直接結算費用,不得不借道持牌中介。由此觀之,治理多年的虛構業務頑疾,實質上是監管機制的一種外溢現象。這既是制度性交易成本,也反映了市場綜合治理不夠,“頭疼醫頭腳疼醫腳”效果欠佳。 限制買賣出租出借牌照的法規形同虛設。大量股權轉讓實質是買賣牌照,大量分支機構屬于加盟、掛靠以租借牌照,天量的業務合作不過是借用牌照。監管處于微妙的尷尬之中,隨著時間推移,穿透監管的履職壓力會越來越大。 亂象之中,出于維護區域市場穩定的訴求,傳統管制手段側重于維護既定格局,對中介不夠友好,甚至視為違規之源,許多保險中介創新難以在地域市場落地,整體的抑制氛圍濃厚。監管機構延伸到基層或將加劇這種狀態。如此種種,市場參與各方都不滿意,都困在這一既定之局虛耗心神,有可能演變為雙輸局面。 解決問題的前提,是找對問題,正確歸因。有人認為“放管服”過頭了,開出“回到過去”的藥方,如個人保險代理人恢復從業資格考試,保險代理、經紀機構設立改回“先證后照”,分支機構恢復審批。這,也許能夠成就表面合規、形式合規,提供監管抓手,讓市場從官方視角變得平滑熨帖。但試問,十年前“先證后照”下的保險中介市場是否就是“懂事乖兒”、規范運作,運行是否比現在健康?是否就不存在“多小散亂”狀況?回頭路好走,難的是不重走老路,更不能“鬼打墻”陷入治亂循環。 復雜問題沒有簡單答案,單純的審批制,不能挽狂瀾于既倒,也并不能解決既有問題。不汲汲于過去,才能繪出中介市場未來發展的“新藍圖”。因為,當前的保險中介,又一次處于十年迭變的十字路口。 02 突如其來的今天,新變量涌入,催壓保險中介市場變革 今天,保險中介在市場水溫變化之時又遭遇變量,監管機構改頭換面,“報行合一”單兵突進,保險法修改亦重新上路,現在的保險中介市場特別是保險代理,更是面臨著商業邏輯斷裂的問題。 傭金下行,沖擊市場格局。近十年保險傭金快速攀升,現在明顯高于銀行理財、基金多倍,給投保人的返傭也在走高。這種高消耗定式累積“費差損”,衍生虛假投保或虛開發票套利、小賬等亂象。今年伊始,“報行合一”有所強化,業界預期一旦保險中介市場全面嚴格執行,整體費用率或下降50%左右,如有數據分析增額終身壽下降約44%,重疾險下降約53%,機構和從業人員面臨收入減半的壓力。必須說,傭金斷崖式下跌只是回歸正常水準的開端。另外,直播等新銷售模式的崛起,讓傳統銷售渠道價值打折,也將推動長期傭金斜坡式下行。 中介盈利主要依賴費差,變動成本調降空間極為有限。傭金水平下降有利于銷售層級扁平化,保險公司個代渠道優勢增加,從業人員或將回流保險公司。一些架構寬、內勤多、職場成本高的機構面臨轉型。 技術變革來勢迅猛,消解代理套利空間。盡管我國的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相對發達市場還有一定空間,但保險代理市場已經步下巔峰,甚至還將繼續在滑降通道上運行。原因是互聯網解決了年輕客戶的觸達問題,這一代網絡原住民日漸成為消費主流。推薦算法和生成式AI的發展,定制化、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在技術上成為可行。傳統保險代理賴以生存的商業模式,將受到釜底抽薪式的打擊。 “多小散亂”,留待市場演化規律自然解決。多年來,“多小散亂”,是對保險中介市場首位的負面評價。有觀點認為,保險中介渠道是保險消費的便利性、可獲得性而存在,多小散是其自然形態。發達市場亦有這一特點,如日本遍布各地的代售店,美國的獨立代理人。多年來監管及改革思路或收或放、幾經變化,從鼓勵兼業專業化,試點并推廣個人獨立代理人、專屬門店,到允許發展MGA模式,再到亂象治理,哪個才是優先級問題仍無共識。 曾幾何時,一直想解決個人保險代理人規模龐大、素質差的問題,但收效甚微。但是,隨著人口、技術、需求三大變化,超過三分之二的個人代理人已經消失在市場,這一變化甚至讓行業猝不及防。可以預見,“多小散亂”的保險中介機構,在一輪又一輪的牌局中會逐漸離場,看似凌亂無序,實則天道無情。 問題是市場成長的信號。一個問題消失了,新的問題隨之產生,永無止息。 03 推行“管甲方”模式,重新打造保險中介市場“城中之城” 數年間,保險中介行業成為新的“圍城”,屬性定位、監管方式、商業模式、發展方向等基本命題缺少共識凝聚,遠未成熟定型,就如“沙灘蓋屋”,一陣風浪就可能沖掉一切。在市場各方和外部力量一番番拉扯中,參與者變得心神俱疲,從業者困頓,監管者迷茫,旁觀者不解。 市場格局的形成都是共同行動的多重博弈的結果。取消專司保險中介監管的部門后,原有“盆盆罐罐”的實體束縛不復存在。全新格局下,只有向前走,不能再“翻燒餅”,在同一認知水平上來回打轉。有必要全盤思考,打破既得利益的束縛,破除慣性思維的約束,通過監管重構來實現市場重塑。 縱觀金融市場,存在形形色色的中介方,大量的金融業務輔助者分割、挖掘價值鏈。保險中介只是其中一個門類而已。 如,信用卡業務形成了一個自循環的生態,如發卡、客服、催收,這些都承擔了金融業務鏈條的某個環節,這些輔助方應該歸類于生產性服務業,本質上屬于銀行業務外包。 銀行體系外也存在大量存貸款中介,正當與否暫且不論,但都是在解決“抵達客戶”問題,吃的是信息不對稱“薅羊毛”的飯,客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。 私募基金行業實行自律管理,其監管強度、方法也基本適應。 金融科技公司為金融機構提供核心軟硬件服務,實質介入業務流程,沒有發牌,但不意味著游離監管之外,通過對甲方民事合同的約束,照樣實現有效規制,基本思路就是“管甲方”,即管住、管好委托人。 如果始終將各式各樣的中介方都視為金融機構,對浩如煙海的各類主體實施監管,既違反生活常識和商事活動規律,也必將成為“不可能的任務”。更為重要的是,這種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可能背離監管主業,導致對重點領域、重點風險的失焦。 可以思考: 第一,金融監管要求“全覆蓋、無死角”,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,但前提在于,什么是金融業務,哪些能夠定性為金融機構?如果將不存在金融風險的公司和商業活動納入金融監管,又將重新導致邊界不清。 第二,監管全覆蓋也不意味著統統“發牌”,給一個實物化的許可證放在那兒。牌照產生溢價,這對市場具有雙重作用,既是監管抓手也意味著背書。“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監管”,其潛臺詞是不再以發牌作為監管確認的手段,“誰的孩子誰抱”的機構監管單一思維未必符合今天的最新精神。 市場體系如同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態圈,應當去綜合看、統籌管。私以為,首先厘清三大類保險中介機構、三小類保險代理的定位,再去按照高風險高監管、低風險低監管的原則匹配監管方法或許才是最合理的選擇。 對各類代理和公估,統籌采用“管甲方”,其必要性、可行性兼備。保險市場“報行合一”,一劑猛藥,直取沉疴,已經提供了一個管住甲方的生動案例。 委托人不但是利益攸關方,也是信息最對稱、最完整的一方。通過管好委托人的民事行為,有效運用利益驅動機制,以及甲方的風險管理手段,對海量的中介活動、輔助性業務進行監督,實現了“權、責、利”的統一。這樣既能避免行政監管的高成本、僵硬化,又能更好地實現流程倒查、追責問責。同時,甲方一般擁有較高資本用來緩沖風險壓力。在保險市場,這是壓實保險公司主體責任的本義,也是終極意義上的責任歸屬所在。 監管作為一種公共服務,考慮成本收益,把該管的管好,該放的放開,是節約公共資源的明智之舉。 04 明天可以猜想,未來的保險中介長什么樣 猜想1,取消兼業代理管制? 三大保險銷售渠道中,個人保險代理人業務占比43%左右,保險兼業代理占比32%左右,保險專業代理占比6%左右。兼代作為第二大銷售渠道,包含了社會各業具有保險銷售便利的企業、組織,掌握一定客戶資源和推銷保險的便利條件。現在雖執行嚴格的市場準入管理,但實際上已被架空。掌握資源的企業無論是否具備牌照,其保險資源都客觀存在,區別只是借道兼業還是專業中介還是個人代理人的問題。銀郵機構外的兼業代理,監管政策的傳達、落實、業務監督,實質上主要依靠保險公司進行。 在此種情況下,保險兼業改革時機完全成熟,取消牌照管理,改由保險公司報告合作方。這一做法可謂一舉三得:大幅降低市場交易成本,預計可以降低本來不必列支的渠道合規化成本2-5個百分點。解決市場普遍性違規,監管卻無法普遍性懲處的難題。釜底抽薪破除普遍性的“虛構中介業務”問題,改善市場觀感,緩解多方壓力。 猜想2,保險專業代理轉采注冊制? 保險專業代理多數只是保險公司“收單”方式的簡單延伸、套利變種,少數集合股東背景資源批發競價,模式簡單粗暴,卻執行著嚴格的機構監管模式,嚴格的牌照管理和經營范圍限制,需要繳納保證金、投保職業責任保險、托管注冊資本金、報批高管人員等。市場占比30%有余的保險兼業代理不需要交保證金,占比10%的經代卻需要交保證金,其必要性難以理解。 在“報行合一”、傭金率下行、兼業渠道放開的趨勢之下,90%以上的保險專業中介吃渠道“費差”的盈利模式,不具備可持續性,相當一部分將走向自然退出,完成一次市場洗牌,取消牌照管理順應市場規律和發展趨向。符合條件的機構通過行業自律組織注冊登記,消除牌照溢價,抑止交易亂象,理順監管機制,業務監管按“管甲方”原則明確責任,卸下不該背的包袱,輕裝出陣。 猜想3,統籌保險銷售行為管理? 對個人保險代理人(營銷員)、保險專業代理和兼業代理,實施同一規則、同一強度的管理,明確從事保險銷售活動必須具備的條件,由保險公司自主選擇合作方并公示名單、權限。保險公司通過業務考核、收取保證金、調節傭金率等方式強化管理,保險銷售機構與社會上一般服務企業一樣獨立承擔法律責任。同步強化保險銷售能力認定、分級及培訓、誠信管理。這才是保險公司承擔主體責任的終極形態,也是可行的運作模式。 從保險銷售活動的風險形態、積累傳導過程看,最大的風險是資金流動,也即“錢”的來路和去向問題。從制度和技術上,阻止在中介渠道的保險資金風險,是監管的最大職責,也是行業的核心利益訴求。我們認為,阻斷中介渠道經手保費、理賠款及其他相關資金,將會有力消除保險中介領域的主要風險點。 統而言之,貫徹“把握實質風險、解決實際問題“的原則,對保險中介管好三件事:第一,可回溯,明確銷售行為負面清單,做好銷售過程留痕;第二,不碰“錢”,嚴禁經手保費、理賠款,讓非法吸收存款、詐騙、侵占等非法活動無機可乘;第三,反洗錢。 猜想4,重新校準保險經紀定位? 任何生態圈,既有大樹巨木,也有野草閑花,否則不具備可持續性。小微機構面廣量大,提供保險消費便利,主打簡單易懂的車險、意外險、短期健康險、退貨險等。大型專業機構為高端消費者、法人客戶提供專業風險管理等服務。 從國際市場看,保險經紀是大型中介的主要形態。如Marsh & McLennan(信達),Wills Towers(韋萊韜悅),Aon(怡安),Arthur J Gallagher(AJG)等,均以保險經紀為主體。在發達市場,保險經紀除業務承攬外,還提供專業領域風險管理服務,如市場調研、風險管理咨詢、保險方案設計、產品精算及研發等,全鏈條參與保險活動。保險經紀在國際保險市場競爭中具有重要價值,對形成金融中心發揮獨特作用。 目前的國內市場環境是,保險經紀主體過剩,扎堆低端市場,與代理定位混淆,形成經紀“代理化”現象。應校準保險經紀機構定位,進一步回歸居間合同和風險管理本源,提高準入條件,匹配資本實力和專業技能,允許提供全流程專業化保險服務,如產品精算、設計,銷售、分銷,承保、理賠及保單管理等,鼓勵發展MGA等閉環模式,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經紀機構,補上我國保險市場體系這一短板。 存量保險經紀公司可限期重新申領許可證,現有保險代理公司特別是頭部機構,符合條件可以申請轉為保險經紀。這能夠消化存量、減緩沖擊,培育優質主體。 猜想5,取消保險公估監管? 保險公估活動完全不具備任何金融屬性,從保險公司角度看屬于理賠查勘功能的外包,不存在風險外溢可能,實施金融監管必要性不足。從事類似評估業務的市場主體,其實還有很多,完全可以放開競爭,倒逼保險公估提升專業優勢,降低行業損失查勘成本。對其成本節約、誠信約束的管控,可以交給委托方、交給行業自律。建議直接取消保險公估機構備案,明確保險公司委托開展保險評估業務活動的條件,納入保險公司自主管理。 保險中介自從誕生之初,就自帶市場基因,作為打破舊格局的新生力量,成為產品出新、渠道創新的重要動能所在。當然,保險中介也是對發達市場照貓畫虎照搬來的產物,在產業鏈上的定位搖擺不定,在價值鏈上的作用一言難盡。幾十年間,我們從國外市場上移植了幾乎所有的保險中介模式,因為水土不服產生排異效應,有的難免種橘成枳的難堪,大廠平臺新勢力的崛起,也未改變這個既成格局。信托業歷經五次整頓現在又重構業務分類和監管制度,保險中介再造定位和監管邏輯也有其必要。 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,更不能到了美洲還誤以為是印度。當時代巨變滾滾而至,不是我們想不想改變,而是怎樣改變才能跟上市場的脈動。讓過去過去,才能讓未來到來。